朗格表是一种由德国化学家朗格在1869年提出的周期表,它将元素按照原子量的递增顺序排列,这种排列方式和现在最为广泛使用的元素周期表非常相似,但是也存在一些差异,比如在表示铜和镍时颠倒了它们的位置。除了朗格表,还有其他的几种与之类似的表,下面来一一介绍。
1.门捷列夫表
门捷列夫表是由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提出的元素周期表,该表的排列方式也是按照原子量递增顺序进行排列,但是在每个元素的下方还会列出其比重和密度。该表是朗格表的改进版,将多余的元素分到了原先的一些组中,并且通过化学性质的研究,将元素的位置进行了一些修正。
2.马德兰表
马德兰表是由丹麦化学家马德兰于1869年提出的元素周期表,它将元素按照原子量递增顺序排列,但是与朗格表和门捷列夫表不同的是,它将元素分成了“测试元素”和“已鉴定元素”两类。“测试元素”是指尚未被发现或确认的元素,“已鉴定元素”是指那些已经被发现或确认的元素。
3.拉塞福表
拉塞福表是由法国物理学家拉塞福于1913年提出的元素周期表,它按照原子序数的递增顺序进行排列,而不是原子量的递增顺序。同时,该表还通过对元素化学性质的研究,将元素分为了四类:硬金属、软金属、非金属和惰性气体。这种分类方式对于研究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重要意义。
4.希罗维茨表
希罗维茨表是由俄罗斯化学家希罗维茨于1949年提出的元素周期表,它按照原子序数的递增顺序排列,并且将元素根据它们的电子组态分成了不同的级别。这种分类方式能够更好地解释元素的化学性质。
5.托德-伯兰德表
托德-伯兰德表是由美国化学家托德和伯兰德于1949年提出的元素周期表,它按照原子序数的递增顺序进行排列,并且将元素根据其所处的周期和族进行了归类。与现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式相比,该表的排序和分组方式有所不同,但是这种分类方式仍然对研究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重要意义。
总之,元素周期表的不断发展与完善,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元素排列方式和分类方式,这些表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性质和特点,而且也促进了元素的发现和研究。